不妨给语文课添点“古韵”发表时间:2018-06-13 分享到:

案例背景及描述  

 2008924 ,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我同往常一样,迈着轻快的步伐,昂首踏进了自己钟爱的语文课堂。根据教学进度,我要引领孩子们学习五年级上册第二组课文中的《小桥流水人家》。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我在备课时只安排了一个课时,其主要教学思路是紧扣阅读提示,在感知课文大意、想象文章描写情景的基础上,直奔重点,探究作者是如何表达思乡之情的。  

没有什么悬念,一切按预设的展开。直到孩子们将课文第一自然段读得声情并茂且说这段文字优美得就像一首诗时,我的脑子里竟突然闪过一个大胆的念头:既然孩子们对这段话感觉如此之好,何不与他们一起过把诗瘾,模仿古人,尝试着将之改写成一首七言小诗,以进一步感受汉语言的美妙和神韵呢?(我在备课时,曾一时兴起,在本小节文字的空白处写下两句有点对联意味的句子,打算作为教学语言使用。)机不可失!我立刻向孩子们作了提议。全班学生立马回应,热情空前,跃跃欲试。我呢,喜悦之情,自是溢于言表。  

但是,我想到,孩子们从来没有作过诗,自己从小到大也只是尝试作过十余首,基本上也都是徒具形式而已,如若放手让他们去做,绝非易事。于是,我先给孩子们作了示范,将“一条清澈的小溪,终年潺潺地环绕着村庄。”提炼成第一句诗:小溪潺潺绕村庄,边吟诵边将诗句工整地书写在课题之下。孩子们热烈鼓掌,大声叫好。我含笑示意他们有何发现,许多孩子思量片刻便道出:诗句中的七个字全部来自于句子。其中一个感悟力挺强的孩子还发表了独特的见解:此句富有诗韵。我情不自禁地为之鼓掌。之后,他们便静下心来,认真读文,思索着第二句诗。  

不一会儿,好几个学生便高高地举起了手,看到他们饶有兴味、胸有成竹的神情,我一阵暗喜。  

我请了一个学生,他摇头晃脑地吟起了诗句:“垂柳婀娜画波纹。”(这句诗中的七个字也全部来自于句子)  

“好!举一反三,真聪明!”看到孩子们已能模仿概括,我立刻给予肯定,其他孩子也随声附和。  

“有没有比这更好的?”我紧追不舍,期待有更美的诗句从孩子们的口中吟出。  

见孩子们没有反应,我继续引导:“如果把这句诗提炼为与‘小溪潺潺绕村庄’构成对联式的诗句,该如何表达呢?”四年级时,孩子们已学习欣赏过部分经典对联,与之并不陌生。  

“嗯!老师,我知道了——柳枝长长垂水面!”一个孩子兴奋地站了起来,自信满满地吟出了诗句。  

“妙!‘柳枝长长’对‘小溪潺潺’,‘垂水面’对‘绕村庄’,对仗挺工整的嘛!”还没等我书写完诗句,下面已是掌声雷动。其实,他所吟的诗句就是我备课时随机写下的句子。  

正在此时,我瞥见一位平时特爱语文且喜动脑的学生紧皱眉头,若有所思,似乎有不同意见。我马上请他发表自己的见解。  

“老师,‘柳枝长长垂水面’对‘小溪潺潺绕村庄’,虽然工整,可我总觉得缺少点情味,‘长长’对‘潺潺’也像似同音,缺少变化。”他说得头头是道,我不得不惊诧佩服于他那敏捷的思维和良好的语言感悟力了,因为连我都没有想到这一点。我大力表扬过他之后,并与孩子们一同陷入了短暂的沉思之中。  

过了一会儿,我突然想到:第五小节不是有句写杨柳的话吗?用“……还有那几株依依多情的杨柳。”中的“依依”一词来对“潺潺”可真是情投意合,再恰当不过了呀!于是,在我的提示下,孩子们吟出了“杨柳依依垂水面”的诗句。而这时,我心中那潜藏着的诗性也被孩子们激活了,不由自主地对孩子们吟出的诗句进行再加工,由此,自认为诗味更浓的诗句便新鲜出炉了:“杨柳依依舞水乡。”  

看着黑板上修改过的诗句,孩子们经过一番比较后,一致认为我改过的诗句更好更妙,理由归结起来有二:一是“水乡”比“水面”好,“水面”平淡无奇,不带情感,“水乡”富有情韵,令人遐想,另外,“乡”和“庄”还押韵;二是“舞”比“垂”好,“垂”字平实,缺乏动感,而“舞”字多姿多彩,富有动感和美感,使人浮想联翩。  

“ 颜 老师,你真厉害!”  

“ 颜 老师,原来你还是个写诗高手啊!”  

“……”  

孩子们真诚的赞扬声至今还回荡在我的耳边。其实呢,完全是孩子们活跃的思维启发了我。  

就这样,我们师生亲密合作,互相启发,第三、第四句诗也便作出来了:“水鸟流水相唱和,如诗似画情绵长。”  

后来,在吟诵时,一个孩子发现第三句诗中有两个“水”字,为避免重复,我便引导孩子将第二个“水”字改为“泉”。另外,还有一个小插曲,一个学生提出:为了使整首诗更好地押韵,应将“唱和”改为“和唱”。懂得古诗的人都知道,按照平仄的要求,古诗中的第三句是不押韵的,其最后一个字必须是仄声。但是,对小学生来说,我们还不需把平仄的概念告知他们。于是,我就作了如下引导:“同学们,古诗中第三句是不押韵的,我们来回忆几首古诗,看看是否如此。”(我提议学生吟诵《静夜思》、《春晓》、《山行》,但具体道理不作细讲,只告诉孩子们,如果他们长大了,仍对古诗感兴趣,自然会明白其中的道理的。)  

如此一来,就有了如下这首稚嫩却蛮有韵味的小诗:  

                   小溪潺潺绕村庄,  

                   杨柳依依舞水乡。  

                   水鸟流泉相唱和,  

                       如诗似画情绵长。  

当孩子们兴味盎然地吟诵着我们师生合作而成的小诗时,他们的心中是多么地喜悦,多么地自豪。我自然也是欣喜不已。  

再后来,竟有孩子主动要求把后边五个小节内容也作成一首小诗,这太难得了,我欣然同意。孩子们立刻又钻入了文本之中。  

经过一番周折,又一首平白如话却不失韵味的小诗出现在黑板上:  

                   寻鱼捉蟹养小虾,  

                   采茶赏菌撒野花。  

                   气畅光足清风起,  

                   守望相助有人家。  

这首小诗中的词素也几乎都来自文本。  

下课铃声在还没概括完第二首小诗的时候就已响了,可孩子们丝毫也没有出去休息的意思,一直在兴致勃勃地讨论着。等到我跟孩子们一起有滋有味地诵读完黑板上的两首小诗并发出下课休息的指令时,绝大部分孩子竟不愿离座,而是不由自主地拿起笔,认认真真地将上面两首小诗抄到了自己的摘记本上。有孩子提议在题目 小桥流水人家”下面写上作者的名字:  老师和五(3)班全体同学。此建议立即得到积极的响应,教室里掌声如雷,一片欢呼雀跃的景象。  

上课预备铃声又在耳边响起,可孩子们仍意犹未尽,沉浸于诗的海洋……  

   

案例反思  

上了十多年的语文课,期间也不乏受学生喜欢、令自己满意、让同行肯定的成功课例,但它们大都是经过精心准备、多次演练的。像上述这堂灵感突现式的令自己与学生一道沉浸其中的随堂课尚属首次,它可遇而不可求。下面我将自己感触颇深的两点启示归结出来,与大家分享:  

1.每个孩子都具有诗的细胞,诗的灵性。中国是诗的国度,每个中国人的内心深处早已烙上了诗的印记,挥之不去,弃之不离。曾几何时,我们开始冷落了古诗词,将它束之高阁。近些年来,即便我们明白了古诗词对于孩子的重要意义,也花了一定的时间去教学经典的古诗词,并让学生背诵积累。但很少有人提倡让孩子们也尝试模仿作一作古体诗。或许,大家认为古体诗已经过时了,孩子们不必触及;或许,大人们认为孩子能力不够,不可能作出像模像样的诗来。但从上述这次偶然的教学经历中,我发现孩子们对语言的感悟力和理解力,远比我们想象中的要高、要强。我们应该要多为学生创设语言实践的机会,特别是让学生尝试一些新鲜感强一点的、文化味浓一点的、实效性大一点的语言实践,充分认识到自己的巨大潜能,增强学好语文的自信心,以提升自己的语文素养。即便像我这般抛开预设方案,改弦易辙,将一课时的教学变为两课时的做法,又有何妨?只要孩子们喜欢、快乐,能让他们感受到汉语言文字的无穷魅力,就是“出轨”挨批我也愿意!  

2.我们语文老师一定要补修好古诗文这门功课。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细细思量,我国近代和现代的文学大师,哪一个不曾受到过经典古诗文的浸润与滋养?我们(包括我)每天按照同一种模式给孩子们上课,人为地将充满灵性的汉语言撕裂得支离破碎,干瘪无味,有时想想,真是不应该。这次,我能灵光突现,让孩子学作古诗,除了孩子们对我的启发以外,还有另外一个原因,那就是近段时间我诵读了一批古典诗文,对古诗词及平仄押韵之理多了一些了解。但我深知,凭自己目前这点微不足道的功底,最多也只能做一些诸如此类的表面文章,若想深入下去,真正让学生学有所得,谈何容易。不过,为了孩子们的健康发展,我想我会借此东风,苦练内功,尽量在语文课堂上多给孩子们带来惊喜,多引领他们体验汉语言的韵味和独特魅力,特别是多多关注一些适合提炼改写成小诗的抒情散文类作品和部分适合展开想象改写成抒情散文的古诗词,通过一系列活泼有趣、扎实有效的言语实践,最终让文字精灵在孩子们的心中、口中和手中尽情地舞蹈起来。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