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读学写”,上下而求索发表时间:2018-06-13 分享到:

“从读学写”,上下而求索                         

             ——《窃读记》教学案例  

遭遇新学生  

九月,暑气尤甚。我新接了一个班,负责语文教学兼班主任工作。对于该班,学生大都调皮是早有耳闻的,但语文水平究竟如何却知之甚少。清早,尽管窗外射进的那缕朝阳已相当灼人,但与新学生会面,我的心情大好。于是,与学生一道捋袖子卷裤管干得热火朝天,将教室打扫得“铮亮铮亮”的。下午,我让他们将上午的劳动情景记录下来以结束新学期首日的校园生活。晚上,我在日光灯下翻阅学生的作文时,原本高涨的兴致消遗殆尽,犹如遭遇了严冬里最寒的那柱冰:五年级学生的作文,几十个字,一段到底,语言表达更是混乱不堪、不知所云。这样的景况并非一个或两个学生,而是一大片一大片……暑气笼罩的夜晚,我额头冒的却是冷汗,不禁倒吸了一口气。  

稍作镇静,我开始部署今后的语文教学工作。 丁有宽 老师的“读写结合法”首先跳出脑海。是的,在教学活动中,加强写的训练势在必行。叶圣 陶老 先生不是也说过:“从读学写,读写结合是语文教学的传统经验”吗?主意已定,第二日便从容地迈进了课堂。  

第一次的读写活动  

第一篇课文学的是林海音的《窃读记》。在引领学生品读了课文,感受了作者对读书的热爱、对求知的渴望之后,我设计了这样一个写的活动:  

学了课文,林海音那如饥似渴的读书形象赫然浮现在眼前。对此,你有什么话要说或给你什么启示?请拿出笔写下来。  

只见学生“哗啦啦”飞快地滑动着笔端,写话变得如瓮中捉鳖般容易。约摸一、二分钟,学生便纷纷举手。之后,公式化的语言充斥着课堂:“作者如饥似渴地读书很值得我学习!”“虽然家里很穷,但作者却利用到书店窃读的方式如饥似渴的读书,真让我感动。”……  

看似激情洋溢的话语,实则苍白无力。而且,张口就来的模式化语言,哪用得着写?这于写作时的布局谋篇、遣词造句又有多大帮助?我不禁陷入沉思。  

第二次的读写活动  

吸取了第一次的教训,我便开始重新审视“读写结合,从读学写”的内涵。经过认真的文本细读,我发现文章中细致入微的动作描写可让学生模仿。于是便有了第二次的读写训练——  

1、出示文本语言:“我进店门,暗喜没人注意。起脚尖,从大人的腋下过去。哟,把头发弄乱了,没关系,我总算到里边来了。”  

2、读读句子,想想作者是怎样把进入书店的过程写具体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学生很快就明白了作者是通过一系列细致入微的动作描写来体现人多和作者对读书的渴求的。)  

3、也用这种细致的动作描写方法将昨日自己的劳动情景写具体。(写一个片断)  

学生们再没了昨日的“爽快”,时而翘首沉思,时而提笔疾书,时而紧锁眉头,时而微微一笑……十来分钟后,学生才陆续举手。现摘录些许语句如下:  

“我冲到卫生角,抓来一把扫把,挥舞着双手将地上的纸屑、灰尘一一扫进畚箕……”  

“见新来的 班主任 老师也来帮忙,我劳动的兴致更高了。一手提着半桶水,另一只手弯曲成瓢状伸进桶里边走边洒水……”  

“我跨到窗边,踮起脚尖,拿着抹布,举起双手使劲地在玻璃窗上来回擦拭,发出悦耳的声音……”  

“擦玻璃的同学将用过的脏抹布扔给他们的 ‘助手’, ‘助手’们就飞快地拿起抹布,放进水桶里不停地搓洗起来……”  

……  

耳边缭绕着这一句句朴实无华的语言,虽谈不上优美华丽,却能准确、清楚地表情达意。我欣慰了。  

质疑声四起  

我将自己的上课历程与同事们作一交流,不曾想到“一石激起千层浪”,他们的想法颇多,见解各异。有的认为,这些语句不够优美,五年级的学生写这些语句太不称“水平”;有的认为选材太“老”,没有新意,不知有多少人曾写过;还有的则认为第一次的读写活动气氛更热闹,更能诱发学生的激情……真是众说纷纭,质疑声此起彼伏。没办法,我只得妄自尊大:“我就是这么过来的。当初也是从模仿开始,至今语言仍是朴实无华,但已有几十篇文章在各级各类报刊杂志上发表了。”众人便不再说什么了,但我分明见到他们不服的神色,勉强的表情。  

    

从此,我的课堂常挤进写的活动。与其说是写,还不如称其为模仿。学生的语言表达如天空中那片片蠕动着的白云般让人觉得舒适、惬意了,不再混乱而罗嗦了。虽说“教无定法,只要得法”,但我以为这堂课至少有以下几点值得深思:  

1、给学生的习作以准确的定位。学生的习作与成人的创作毕竟不同。“习作”便是学习写作、练习写作。如何学习呢?我想模仿不失为一种传统的、有实效的方法。王尚文说:“文本都是一篇篇作品,都有两方面——内容和形式。形式实现内容,形式生成内容。语文应以形式为重点,语文教学要侧重课文怎么说,要关注课文是怎么运用语言文字来生成思想,也就是话该怎么说。所有经典作品之所以流传下来,都是因为作品以一种独特的形式抒写出了人性的感悟。”积累与模仿是学习语言的基本规律。博览群书,博采众长,我想就是这个道理。  

常听到有人这样称赞学生的习作:“真好,你的作文有鲁迅的味道。”“你的作文让我看到刘绍棠的影子。”等等之类的赏识之语,无非是说作文的语言表达方式像这些大文豪。换句话说,也就是学生看了他们的文章,无形之中模仿了他们的语言表达方式。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模仿,是写作的开始。所以,本堂课我从初始的让学生空谈、泛谈“启示”转到仿写“细致入微的动作描写”上来便是这个原因。诚然,我们的语文教学,就要使用好文本,让学生读好文本,凭借文本练好习作表达的能力。  

课堂上的“从读学写,读写结合”,理所当然从模仿开始。  

2、给语言的优与劣以正确的定位。很多老师评价说:“这样的语言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不够优美,与‘水平不称’。”但我想说的是,语言本身并没有好与不好之分,只要用得准确、用得贴切即可。难道说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运用华丽的辞藻就称之为优美,否则就是不美了吗?别忘了,朱自清先生的《背影》,通篇朴实无华,却感人肺腑,在文坛上影响深远。再看,先前学生习作表达混乱不堪、不知所云的状况,即使运用再多的修辞手法,使用再多的华丽词藻又有何用?  

要知道,妙笔生花固然好,但平铺直叙也同样是一种境界!  

3、选材定位不可“钻牛角尖”。让学生写大扫除的情景的确被很多人写过,但是否被别人写过的材料就不能再写?要知道,这件事就发生在“昨天”,更要注意一点,学生对于被很多人写过的事情依然写不好。全国小语会理事长崔峦先生曾说:“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表达真情实感。”所以,写这样的材料就没什么不可了,还相当有实际意义。当然,选材新颖确实能吸引众人的眼球,但实际的情况就是,很多学生为了标新立异,写作时往往胡编乱造,空谈、泛谈的比比皆是,这样的习作训练反而适得其反,变得空洞、苍白无力。  

仅以此文给自己的教学生涯留一个痕迹,一个因教学思考而留下的美丽的生命痕迹!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